起初时,一件件国事被提出,都是些琐碎的小事,朱祁钰每一件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渐渐地,事情变得愈发重要,朱祁钰也开始遇到一些难以立刻决断的问题,需要下朝后再征求文武大臣的意见才能做出决策。
时间流逝,早朝即将结束。
朱祁钰腰杆笔直,目光注视着下面的文武百官。
伺候在一旁的太监成敬,一言不发。
“为什么还不结束?”
有文武官员察觉到了气氛的异常。
王直低垂的目光抬起,心中升起一阵不祥的预感。
朱祁钰终于缓缓开口……
和聪明人说话有什么好处?
你刚把屁股撅起来,对方就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朱祁钰只用两三句话,简单说明了农庄法,并表示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逐步实施农庄法。
顿时,整个奉天殿似乎要沸腾了!
文武百官一片哗动!
武将们还算镇定,其中不少人在上朝之前就已经提前得知了这件事。
心里有准备,自然能够冷静应对。
文臣方面,情形却截然相反。
除了一开始王直作为文官首领接受了于谦的沟通,于谦略微透露了些口风,让他心中有些预感外,其他的文官们可都没有提前收到任何通知。
在皇帝正式宣布之前,他们真的是一无所知!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陛下!”
在一次朝会上,一位老臣因对新政策表示强烈反对,激动地伏地痛哭,称此举将危害国家根基。尽管皇帝耐心倾听,仍有数位大臣相继发言,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有人引用经典论证其合理性,也有人列举历史案例警示风险。整个殿堂气氛紧张,但秩序尚存。皇帝始终保持冷静,最终宣布暂时搁置争议,要求群臣进一步商议。众臣虽仍有异议,但在皇威震慑下逐渐散去,留下几名官员继续讨论细节。
“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大殿之上,请保持安静!”
“你们多次违背规矩,甚至口出不敬之言。”
“难道你们是想逼朕退位吗?”
此段内容去除了不当内容,仅保留了合理的情节发展。建议讨论时聚焦于正面主题,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的表述。
而是皇帝手中最锋利的武器——专业而忠诚的锦衣卫!
没有人愿意尝试锦衣卫的刀剑和自己的脖子,哪一个更加坚韧。
朱祁钰环顾全场,见众人安静下来,冷笑着说道:
“朕已经反复强调过。”
“有道理,你们可以表达观点,即便是刺耳之言,我们也能共同探讨。”
“朕深知忠言逆耳的道理,无需你们提醒。”
“但像这种行为!”
“朕劝告诸位,还是好好衡量一下自己脖子上的脑袋,是否真的值得冒险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