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四章榜样

书生柯潜大声说道。

柯潜从小聪明好学,十岁就会写诗,正统十三年第一次参加春闱考试,没考上,后来进了太学当国子生。

在这些书生中,他是成绩最好的一个。

“你怎么能断定这东西没用?”

另一个书生刘升皱着眉头问:“朱熹说过,农学、医学、百工技艺,都有它的道理,宋朝的时候,冯继升改进了配方,朝廷还赏赐他衣服和绸缎呢。”

可是太祖的时候,司天监进贡了一件水晶漏壶,里面有两个木偶人,到了规定时间就会敲钟打鼓。太祖看到后觉得没什么用,就把它砸了,说这不过是些玩物。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开始参与讨论。

这是大明朝,不是清朝,从宋朝开始,对那些奇巧技艺的限制已经放松了很多。

朱熹认为自然科学和成为圣贤、治理国家的知识都是正道。

但朱元璋出身农民,一直看不起“奇巧技艺”。

现在的大明,从洪武到现在不过八十多年,到了明朝中期的党争还没出现,学术上的争论也还没到生死相搏的地步。

所以国子监里才会出现陶有道这样的人。

也会有刘升这样,虽然不懂,但也不讨厌这些技术的人。

一直到晚明时期,还会出现徐光启、宋应星这样的士大夫。

这些学子并不知道,等到清朝入关之后,会彻底排斥所有学问。

除了《四库全书》里收录的一些农学、医学和天文类的书籍外,其他的统统被禁。

那时候,国子监的学生都会以自称“奴才”为荣。

“宋朝又怎么样?割地赔款,和亲纳贡,你想让国家再走这条路吗?”

陈英一拍桌子,瞪着刘升说。

刘升立刻缩了回去。

“陈兄别生气。”

旁边的胡钦赶紧劝道:“大家都是为了国家百姓,别动气。”

“胡兄,你一向最讨厌不学儒家学问的人,怎么现在替他说话?”

陈英看着胡钦,皱着眉头问:“如果不是你说,我都不知道陶有道的事,他这种人,心术不正,胡兄你认可吗?”

“我不是以前以为飞天只是胡说八道,是想迷惑皇上,可现在,陶有道真的上天了。”

胡钦眯着眼笑着说:“我当然支持陈兄,但事情摆在眼前,我们这点力量,就像螳螂挡车,无济于事。”

“那又怎么样,我陈英愿意在端门痛哭进谏,如果不行,为国而死,也毫无怨言。”

陈英语气坚定,胸中豪气顿生。

胡钦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拍手说道:“既然陈兄有这份胆量,必定会名留青史,在下佩服,自然愿意陪着陈兄一起去劝皇上回头。”

听到这话,陈英更加有了信心,在众人的夸赞声中,渐渐迷失在“陈兄”一声声的称呼里。

不管怎么说,国子监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辅佐君王走正道,本来就是臣子的责任。

朱祁钰没有直接回王府,而是去了隔壁。

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跟孩子们分享。

和景泰学校不同,这个院子更像是朱祁钰自己的教学场所。

但和景泰学校一样,学生们坐在那里,老师也都在场。

朱祁钰站在黑板前,认真地讲着热气球是怎么飞起来的。

不管他们有没有听明白,他就是想说就说。

他讲了热气球的构造、火焰产生的热空气等等,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说了出来。

在场的学生和老师虽然脸上都写着“听不懂”,但还是觉得他挺厉害。

提问环节是这个院子最特别的地方。

一开始由老师先问问题,作为军人,他们更关心热气球能不能用来打仗。

“当侦察兵用的话,好像没什么用,你们也看到了,升到三十丈高,一有风就晃,而且对天气要求还高,最怕大风天。”

朱祁钰背着手,看着那位老师继续说道:“你听说过显微镜吗?”

老师点点头:“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