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二章换汤不换药

“命令他们归还土地,如果不服从,就在当地审理。”

兵部的罗指挥挺直了腰,回答道。

“哦……”

于渊点点头,接着让人拿来了鱼鳞册,也就是土地登记簿。

鱼鳞册每年都会检查一次,每十年要彻底清查一遍,但实际上只是走个过场,这么庞大的工程,没有强大的基层管理根本不可能完成。

没过多久,厅堂里就放了几本厚重的册子,于渊说:“鱼鳞册就在那儿,各位大人可以随便查看。”

“请知县把黄册也拿来。”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厂卫唐六顺突然开口了。

黄册就是户籍登记册。

顿时所有人都盯着他,但他神情平静,站得笔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于渊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厂卫,心里有点发虚。

等户籍册拿上来后,唐六顺直接拿起翻看。

明朝初年规定,如果战乱期间土地主人死亡或逃亡,土地荒废,被农民耕种之后,就归农民所有。

这是鼓励开垦的政策,让普通百姓可以从大地主手里拿到不少土地,尤其是在江南地区。

但地主们有钱有势,趁机多占多抢,朱元璋于是又规定,按人丁和劳力来分配土地,压制了豪绅地主。

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没想到自己赏赐给功臣和诸侯的庄园田地,多的有几百亩,亲王甚至有上千亩。

到了永乐年间,宗室子弟没了打仗的机会,就开始打起肥沃土地的主意。

他们通过奏请和别人投献的方式,合法地获得大量土地。

其中,“投献”是兼并土地的主要方式。

如果向皇帝奏请,皇帝可能不答应,但如果是由别人主动投献,地主豪强就用威胁、放贷或者其他暴力手段,逼迫农民“自愿”交出土地。

厂卫的任务,除了监督其他三部外,还要到实地调查。

现在的鱼鳞册其实也只能当作参考,和黄册一样,都是真假参半。

之前说的永乐初年军屯有六千多万亩,到永乐十年只剩下不到三千万亩。

这其中也有鱼鳞册数据不准的原因。

最明显的是洪武二十六年,登记的田地有八亿多亩,到了正德元年,只剩四亿多亩,到正德三十三年,又少了一半。

而黄册也不比鱼鳞册好到哪去,人口从六千万多降到了五千万多。

单看这些数字就能明白,一千万人,四亿亩地。

算一下,人均最多的时候有十三亩地,但那消失的一千万人,每人平均占地四十亩。

到了正德年间,朝廷开始允许官员免除田地税,这样一来,大家更愿意去侵占土地了。从此以后,鱼鳞册上的田地数量再也没有超过五亿亩,而大明朝一共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人口也没有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税收是按人头算的,家里人越多,交的税就越重。

再加上官府的压榨,这两项加在一起,自然就没有真实的数据了。

唐六顺一边看着数据,一边皱着眉头。他上过大学,数学底子还是有的。

洛阳县的田地,伊王就占了三千顷,这还只是洛阳县的一部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了。

“伊王怎么会有这么多地?”

唐六顺直接问洛阳县知县于渊。

亲王能有千顷地是固定的,不能多太多。

“洪熙元年,伊王上奏请求八十顷地,之后各地藩王纷纷效仿,朝廷都批准了。就像大人看到的,再加上有人献地,伊王确实有这些庄田,这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

于渊咧嘴一笑,看着唐六顺,眼神里带着点期待。

自从太祖分封藩王以来,文官们一直不满。

仁宗开了这个先例后,其他藩王也纷纷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