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六章颜色不对

“先去看看,再说吧。如果坐在值班房里就能想出好办法,朕是不信的。”

说完,朱祁钰直接散了朝。

说再多也没用,不如让他们自己去看,光靠嘴上说,像书呆子一样吗?

于是,这些尚书们离开了值班房,开始在京城四处走动。

他们只是随便逛逛,顺便买点东西。

商人们很机灵,只要有赚头的地方,他们就会往那儿去。

东城和南城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

因为西城连租房子的地方都没有。

听说皇帝在土木堡时,大肆收购房产,留下的人现在都把房子当宝贝一样珍惜。

西城是最早从战乱中恢复过来的地方。

之前东厂和锦衣卫来过,现在又换了人,悄无声息地出现。

所以有人传言,现在京城到处都是锦衣卫和东厂的人。

但时间久了,百姓们也没发现什么异常,也就不再瞎想。

另外,西城区的开发最为活跃,

每天都有工人进进出出,有男有女。

有一家叫福顺私人订制的成衣店,生意特别红火,旁边还开了杂货店和小吃店。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成衣店带动了人气,这两家店也生意兴隆。

其他区的商人看到后都羡慕得不行。

再加上西城区还有集市,每天早上,京城各地的权贵仆人都会去那里按主人的意思买东西。

还有鸿胪寺的会同馆和乌蛮驿,这里也住着不少外国人。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西城区的商业可以说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

不过有一点不足,就是没有。

要是想找乐子,还得去东城区。

那里有国子监,文人多,东城自然成了风月场所。

朝廷的官员也常在街头巷尾出现,偶尔买个包子馒头,体验一下京城的烟火气,这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陈循不用说,他住在西城区,受环境影响,也习惯了在干净的石板路上走走,看看两边的店铺。

那家杂货店里摆着各种茶具、扫帚、火炉,这些都是圣人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手工做的,然后再收过来卖。

所以,陈循比别的大臣更容易感受到商业的气息。

想要在京城安家的流民,必须经过户部的批准。

大明的人力特别便宜,而这些流民带来的效益,将来一定会超过那些权贵。

朱祁钰不像朱棣那样强行把富人抓到京城来。

只有靠自己劳动得来的成果,流民才会格外珍惜。

京城人口多了,朱祁钰没给他们田地,但给了他们工作机会。

眼下,流民大多干建筑活,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说王恭厂是重工业,那么制衣坊就是轻工业了。

在此基础上,朱祁钰让王富贵试着提取红磷。

大明有一种工具,叫“取灯儿”,南北朝时就有了,后来被马可波罗带到欧洲,再传回来,就改名叫“洋火”,也就是火柴。

取灯儿是木棍做的,一端粘上硫磺,大概五寸长、一指宽,跟火柴的区别是它只能引火,不能生火。

而且五寸长也不像后来的火柴那么方便携带。

到了明朝后期,因为用得多,还出现了“取灯胡同”。

朱祁钰直接跳过白磷,选择红磷,也是为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