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章无从下手

人类面对未知时,总会感到害怕,然后试图通过虚无缥缈的神学来寻求安慰。

但陶有道他们又找不到神,要是真要拜的话,不如直接拜大明至尊。

用数学公式来解释已知的现象,这需要像祖冲之这样的数学家才能做到。

用白话文改写,保持原意不变,不改变人名,不加任何注解:

圣人引入的数字,比起汉字,更能简洁地表达公式的意思。

可以说,汉字和数字的结合,是两种最高效的符号组合。

当然,他们现在还不懂信息熵这个概念,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华夏人天生在这方面有优势。

不过,这也可能是个问题。

当朱祁钰来到景泰学校时,这里正在大扫除。

可以看出,现在的老师们的头发不像以前那么整齐了,甚至有人在吉日剪短头发,这样更容易打理。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头发也要看日子,不是随便就能剪的。

刘升干脆扎了个简单的马尾,这已经算是披头散发了,但他一点也不在意,反而觉得这样能省时间,去做更有意思的事。

他巡视教室时,看到学生们认真地擦桌子椅子,窗户上的灰尘也被擦得干干净净。

别说在桌子上刻个“早”字了,就算弄个小坑洞,这些学生都会心疼得不得了。

不过男生天性好动,朱祁钰就看到有几个学生在走廊上打闹,一看到他,立刻站好,收起了调皮的样子。

在巡视学校的空档,朱祁钰还抽空给刘升他们讲了一节课。

比如,地球是一个球体。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张衡提出的浑天说,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

幸好华夏没有教会,不会把异端的人烧死。

当然,不烧死不代表就没有争论。

唐代的南宫说曾经实地测量过子午线的长度,虽然结果不太准确,但也让浑天说在当时成为主流。

中国人一直对头顶的天空充满好奇,不断探索着它的奥秘。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地平说成了主流,甚至有人误以为古代人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其实“天圆地方”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受到质疑,到了东汉,浑天说出现后,即使是大儒们也只是想在其中加入一些礼制的内容。

也许后来的人忘记了,误以为教会的地平说是大家的共识。

所以当朱祁钰说出这个想法时,刘升等人并没有觉得奇怪。

可当朱祁钰接着说:“人不仅生活在球体的上方,下方也有人生活着。”

原本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众人,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兴趣。

即使浑天说再怎么先进,蛋黄里也不是全住人,人只是生活在蛋黄的表面,也就是一块巨大的陆地上。

朱祁钰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圆环,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太阳。

要弄懂这个,首先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果子总是掉到地上?

牛顿并不是在苹果树下突然想到万有引力的,而是通过计算炮弹落地的位置,才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的公式。

不过炮弹太粗暴了,于是就换成苹果树。

这样故事听起来更有画面感,也更吸引人。

朱祁钰自己早就知道答案,他现在做的事情比不上牛顿,只是反过来引导陶有道和刘升,让他们更容易理解物理知识。

他的目的,主要是为他们打基础。

“怎么证明呢?”

从刘升的眼神里,朱祁钰看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

“你是说,我们站在一个球上?”

朱祁钰跺了跺脚,嘴角露出一丝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