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讲的声音清亮,在席间经久不衰,言语谈不上精练,字字珠玑。
但他见多识广,博览群书,懂得引经据典,举例论证,让本应该枯燥无趣的教学,显得生动形象,异彩纷呈。
《李代桃僵》、《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一道道兵法涌现而出。
这一刻,郭冷、左右副将、林晏等人全都痴了,沉醉在里面,头顶的上方飘起一缕缕烟气。
这些烟气汇聚在一起,飘到李讲的身后,缓缓构筑起一个模糊的庞然大物。
白珣惊愕,第五天师沉默。
即便是两人,也不禁为之感叹,佩服李讲的才学。
“在此之前,我或许知道一场战争该怎么打,如何打,但我却根本不知道这些打法的原理是什么,更不知道还有这么多不懂的!”
白珣呢喃。
哪怕是身经百战的他,在三十六计中,能勉强懂得三分之一就已经不错了。
而就算是懂,那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说不出什么里面的门道学问。
更多的兵法那是听都没听过,但是李讲却将他们总结了出来,这怎能叫人不吃惊?
李讲的兵法,是效仿《三十六计》而写,却又不仅仅有《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尉缭子》……
这些都是兵家历史上不可或缺,不可无视,如同里程碑般的作品,他们从各个角度阐述自己对战场的理解与观点。
有的思想,在时代的演变下,明显落后,慢慢出现了纰漏。
而有的思想,则表现出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历经大浪淘沙,仍旧保留了下来,散发璀璨的光芒,如同历史的明珠。
他提炼里面的精华,扩充进入《三十六计》中,加以注释,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兵书。
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工作量巨大,所以越是到后面,李讲讲解的速度就越慢。
他不得不进行思考,因为有一些问题是他还未解决的。
到后来,他完全说不动了,前方已经是一片空白,自己还没写到。
这时,第五天师站了出来,他彬彬有礼,如同一位浊世公子,主动请缨。
在李讲没有开口的时候,他在李讲断开的地方,加以自己的理解。
虽然他是初次见识所谓“兵法”的概念,但身为朝廷屈指可数的天师,他的智慧已经难以想象。
寥寥数语而已,便引发了天花乱坠的异象,令人深省。
随后、白珣、左副将、右副将、郭冷、花无香、林晏、雨君、甚至于李如也都站了出来,阐述自己对用兵作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