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明,难道不对吗?”陈纪有些不解,荀彧在华夏政坛地位是很高的。

荀爽解释道,“我没有否定文若他们的意思。

我是想说,大统领给了大家无上荣光,那就是以名字命名郡县。

大家想想,这不比封侯拜相让人神往?”

“这是一步妙棋,如今看来,大统领早就计划好了这些,真是不敢相信,那时大统领才十五岁,就有了如此大得谋划?”陈纪现在想起刘恢做的事情,依然有些难以置信。

“元放,你我世家豪族覆灭如今看来非常正常。”袁愧没有苦涩,反而是一身轻松。

他有时也在想,换一个人,恐怕自己这些人活不下来,甚至有可能满门被杀,而刘恢却选择了和解,这是何等自信?这是对华夏法治的信心,更是树立了一个标杆,那就是内斗要有个度。

“子干,听说各郡职业学校都在申请建立?”刘洪问道,他相信,这方面,卢植现在消息比他们准确。

“各郡都看到了人才带来的好处,尤其是辽东大量人才带来的发展,大家都看在眼里。

我倒是听说一些,五年内,人口达到八万的郡都会建立职业学校。

否则,必将面临各地百姓大会弹劾。”卢植从没想过,像华夏这样轰轰烈烈的发展教育。

文教院里,刘备异常忙碌,他是彻底明白了,自己老师卢植为何想方设法都要退休下来,这工作真不好做,就资源分配一项搞不好就要得罪一大批人。

“院长,这是各地提交的建立郡职业学校人才缺口状况。”

刘备接过一份文件,“蒯司长,请坐下说话”。

刘备面前的人是蒯越,文教院缺乏管理人才,刘备找到刘恢,刘恢推荐了蒯越。

刘备和蒯越聊完以后,大赞蒯越能力和格局。

在华夏担任几年教授以后,蒯越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他已经彻底融入进了华夏。

蒯越摇身一变,成了华夏文教院的一名司长,一年多下来,他早已经进入角色了,虽然年龄已过五十,但是他热情极高,因为他想把此前荒废的时间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