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扇发源于盐山县盐山镇刘红庙村,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其雏形源于武术与民间秧歌的结合,至1839年逐步成熟,形成武术与舞蹈完美融合的独特艺术形式。1919年,刘红庙村成为武术扇的传播中心,后通过文艺汇演、香港文化交流等活动走向全国。
艺术特色
武术扇以男女对舞为基本形式,男演员持鞭、单刀等器械,表演箭步、旋风脚等刚劲动作;女演员执彩扇,演绎扭腰、大转身等柔美舞姿。配以管弦乐边舞边唱,传统剧目如《小天台》《下棋》等,既反映民间生活,又蕴含道德教化。解放后,新增《织蒲席》《妇女盼解放》等节目,使武术扇成为宣传政策、凝聚民心的文化载体。
传承与创新
20世纪50年代,武术扇多次参加河北省文艺汇演并获奖,部分演员入选省级协会。1978年,香港文化代表团为其录制剧目,次年《松梅颂》获全省汇演一等奖。然而,21世纪后,随着老艺人减少,传承面临挑战。近年来,刘红庙村通过成立传习所、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推动武术扇的创新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三、竹板书:曲艺界的“轻骑兵”
历史渊源
竹板书俗称“呱嗒板子”,由盐山县杨集村张朝旭(1896-1970年)创制于清末民初。起初,张朝旭以一副竹板伴奏,在集市、庙会上即兴说唱,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后经其子张立恒改革,增加三弦、醉琴伴奏,形成“一人持板,二人操琴”的灵活表演形式。1971年,盐山县文工团对竹板书进行系统改革,使其成为河北省知名曲艺形式。
艺术特色
竹板书以简洁灵活着称,可由一人至三人表演,一手持竹板,一手持截子,或配以三弦、扬琴等乐器。其唱腔紧凑、生动活泼,既有《杨家将》《呼家将》等长篇叙事,也有《小借年》《天河配》等短篇故事。表演时,艺人随景编词,与观众互动,被誉为“曲艺界的轻骑兵”。
传承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