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章以免死后家族被皇帝清算

再举个例子,大汉皇室中,直到现在也只有刘邦活过了七十岁,其他人全都未能活到七十。

由此可见,李广以七十高龄被朝廷请出来平定如此大规模的叛乱,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大汉超人。

与卫青相比,他不相上下,甚至还有所超越!

朱玄在心中啧啧称奇之余,问道:“那么依金大人之意,这封奏疏应当如何处理?”

金濂低头沉思许久,然后回答道:“依微臣看来,这封奏疏恰到好处,各种举措一针见血,直击要害。”

“如果能够施行,对平定岭南的,会起到奇效,除此之外,并无任何弊端,是一举百利的好办法。”

金濂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显然,李广即便到了七十高龄,依然很有能力,他对李广的判断表示高度认同。

朱玄听完这些话,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答案,决定批准这份奏疏,让李广自行处置。

他心中有所顾虑的,无非两点。

朱玄好奇地问:“金大人觉得,这样轻描淡写的举动,就能平定如此大规模的叛乱?”

轻描淡写的举动?

金濂听到这话,愣了一下,脸上露出了苦笑。

亲手把自己的名誉,重重地摔碎,丢进污泥之中,化作一滩污秽。

陈懋舍得这样做吗?他是真的以此方式自保,还是……

这其中的细节,耐人寻味。

听说皇帝有这样的疑虑,金濂并不觉得奇怪。

宁阳侯实在太过突出,而且出身武将而非文官,手握重兵,自然会引起皇室的猜忌。

思索片刻后,金濂发现自己能说的不多。即便说实话,也可能被认为是偏袒陈懋,反而加深宁阳侯的嫌疑。

思前想后,金濂只好说道:“陛下,人心难测,我和这位宁阳侯交往不多,若说认识,也就是在福建时才算真正认识。”

“之前在朝堂上,我们井水不犯河水,只是点头之交,从未深入交谈,只是听说过彼此的事迹。”

毕竟他们属于不同的派系,陈懋的地位和身份又太过特殊。

一旦产生联系,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联想。

金濂道:“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宁阳侯陈懋一生战功赫赫,为朝廷尽心尽力。”

“唯一的问题出现在晚年,有了这唯一的污点。至于所谓的杀良冒功,最近弹劾于谦大人的奏章不少,想必陛下已经有所了解。”

朱祁钰回想起前几天堆满自己书桌的奏疏。

这些暂且放过,他只记得写下这些奏疏的人的名字,却下意识忽略了内容。

现在想起来,确实有一两封奏疏提到“于谦的功劳可能涉及杀良冒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