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不再开裂,呼吸顺畅,疾病也大幅减少。陛下的这项发明真是关外将士和百姓的一大恩惠!”
于谦稍作停顿,接着换个角度继续写道:
他对皇帝的赞美都发自内心,但他深知,在给皇帝的信里应尽量减少这种内容。皇帝的时间极为宝贵,自己的时间同样如此。两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剔除那些价值较低的部分,否则对双方都不利。
于谦回想起自己在外关的经历,继续写道:“陛下,关于农庄法的具体实施方式,我已有了一些想法。”
“恳请陛下赐予一道圣旨,使我能够灵活开展工作。最迟半月之内,我计划启动初步试验。”
“试验地点已经确定,朝廷方面也已做好准备,相信初期试点不会遭遇太大阻碍。”
“这些细节,我会整理成书,如今只是开了个头,将来或许能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
于谦微微一笑,揉了揉酸痛的手腕,继续书写……
“陛下,还记得我曾对您说过的话吗?百姓真正所需其实不多,只要一条生路便足矣。”
“关外九洲的居民更是如此……”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院子外传来。
于谦停笔抬头,眉头微蹙,不知这深更半夜,是谁前来拜访。定是有什么要事。
门被推开,一位满身风尘的小将昂然说道:“于大人,我们带来了皇上的亲笔信!”
于谦脸上浮现出喜悦之色,急忙出门迎接。彼此熟识,寒暄几句后,小将便递上信件。
这封信的内容果然如常,不是一页纸,而是厚厚一叠,捧在手里沉甸甸的。
小将不敢耽搁于谦的时间,信送到后,恭敬地退去。
在这些难得一遇的大清官眼里,于谦犹如天赐的福星!
就连小将也不例外,他对于谦满怀敬仰。他还听说,自己的同事家中竟供奉着于谦的塑像。
简直把他当作神明一样供奉啊!
事实上,这样做的不止一人。
于谦走到哪,他的狂热追随者就跟到哪。
他自己并未刻意去做这些事,甚至从未想过会有百姓把自己的画像供在家中,但百姓们就这么做了。
因为于谦这位“青天”给了他们一线生机!让他们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没错,仅仅是一丝希望,就能让百姓倾尽家财,甚至亲手雕刻一座雕像,供奉在家,虔诚至极。
明朝的百姓,或者说古代的百姓,生活实在太艰难了。
于谦认为自己只是尽到了一个官员该尽的本分,但在百姓心中,他已然成了活神仙!
目送小将远去,于谦回到房中,一口气喝完杯中茶水,随即迫不及待地拆开信件。
信件很长,字数繁多,于谦却饶有兴趣地从头读到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