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礼,李洵,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你把这本《三国演义》送给朕,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洵没有立刻回答,先抬头看了看皇帝的表情。
发现皇帝面带笑意,看起来似乎并未生气,心中稍觉放松,于是详细讲述了这件事。
这次他不再隐瞒,一五一十地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原来这本《三国演义》,在嘉靖年间,曾一度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作。
理由是在这本书里,对于某些历史人物的描写稍显夸张,甚至有些脱离事实。
这类描写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存在,但大多属于文学加工,并非恶意篡改。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此都能宽容以待,直到嘉靖帝,不知为何,突然下令禁止此书流传。
李洵这次将这部《三国演义》献给皇帝,其目的正在于此,还有一个附带的小目标。
“陛下,自大明实行海禁以来,我朝民间雕版印刷水平直线下降,日渐衰败。”
“特别是最近,徐海之乱爆发,更是重创了浙江地区的雕版印刷业。”
“现在可以说是……危如累卵。”李洵说到这里,摇了摇头。
接着,他神情严肃地说:“如果要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民间雕版印刷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陛下有意扶持,还需要稍微关照一下民间雕版印刷业。不过单靠资金支持,恐怕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其中的细节,还请陛下深思熟虑。”
朱祁钰若有所思,总觉得李洵在和自己玩捉迷藏,表面上丢出两个烟幕弹,实际上另有目的。
他不想纠结太多,转而思考李洵提出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容易解决,书中的那些内容有人觉得不敬,但他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暗地里被指责几句,也不会掉肉,他作为皇帝,身正不怕影子歪,被别人阴阳怪气又能怎样?
不过这本书中确实有些情节不太合适。
“关羽身为蜀汉名将,赤壁之战后威名大震,却因失荆州而被贬,最后被东吴所杀。他一生忠义无双。”
“这样的人杰,实乃英雄,如今人已逝去,又怎能毁坏他的名誉?”
“在这本书中,对他的评价多有曲解之意,像这样的情节,还是删去为好。”
“至于其他部分,就没有太多关系了,李洵,你自行找出一些过于过分的内容删减即可。”
李洵面露喜色,行礼道:“陛下圣明。”
他听出了皇上的意思,这意味着《水浒传》可以继续刊印了。
民间与朝廷的文武官员对此可能有些异议,但在皇上的支持下,这些问题都不足为虑。
更何况,《水浒传》本身并不是什么,只是因为碰上了朱祁镇,才被莫名其妙地列入了禁书名单,禁止传播刊印。
“至于第二件事,关于民间雕版印刷的事。”朱祁钰神情犹豫。
他对这件事并不了解,如果轻易相信陈循的一面之词就仓促做出决定,后果恐怕不太理想。
“朕以后会留意一下,等弄清楚事情的具体情况后,再决定是否给予扶持。”
陈循的神情更加欢喜,原以为只能达成一个目标,已经算是幸运了。
没想到皇上如此明智,看来两个目标都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