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愧是皇帝啊,陛下学识广博,见识非凡!
即便已经确认高炉改造后能烧出优质的焦炭,朱祁钰依然小心翼翼,命令点燃炉灶,在自己眼前亲自烧制了一炉焦炭。
等待焦炭出炉期间,几位大工匠围绕在皇帝身边讨论热烈,大家不断交流意见,气氛十分融洽。
朱祁钰偶尔插话,但多数时间保持沉默。
作为皇帝,他更适合在一旁观察,说得过多反而可能影响氛围。
锻造行业并非他的专长,无人可依靠时,朱祁钰只能亲自动手深入钻研。
然而,一旦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局面自然不同。
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要想变得强大,需要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人才,而是一支足够优秀的团队。
即便是能力出众的领头者,在科技进步和复杂性增加的情况下,其作用也会逐渐减弱。
如今朱祁钰身边的这些工匠,将是未来明朝锻造行业的基石。
只有他们成长起来,明朝的锻造业才能真正崛起。
这也是朱祁钰沉默的原因之一。
但他同样享受着这种身处人群却又超然其外的独特视角,从而捕捉到了不少平日里不易察觉的细节。
例如,这些匠人的精神状态明显比之前改善了许多。
“看来随着胡大人推行工匠等级制度,部分匠人的生活条件已有所提升。”
“尽管朝廷提供的待遇或许不能让匠人们富裕至极,但足够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让他们无需再为生计担忧。”
一旦解决了生存问题,匠人们便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技艺的精进中。
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
朱祁钰若有所思,目光缓缓扫过四周。
“四级以上的一流工匠居于内圈,四级以下的高阶工匠在外围,而二级以下的普通工匠竟无法接近朕?”
凭借对这些工匠的了解,朱祁钰敏锐地觉察到随着等级制度的确立,逐渐显现出了明显的阶层分化。
此事既是坏事,也是好事。
坏处在于,一旦阶层固化,明朝的科研创新能力可能受到损害,如今质朴可爱的匠人日后或将成为学术派系,反过来威胁锻造行业的发展。
好处则是这种显而易见的阶层划分。若能保持上下流动,能者上位,弱者退位,则可极大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力以赴投身其中。
推动明朝科技突飞猛进!
朱祁钰嘴角微扬,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之中。
看着事态按预期发展,实在是令人愉悦之事。
仿佛能预见未来的景象!
不久之后,随着工匠体系的全面实施,明朝的工业将迎来爆炸式增长!
工匠学徒常常食不果腹,为了每日能吃饱饭,自然会加倍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