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出于种种原因,并不擅长追击战、遭遇战,仅仅擅长守城作战,也不能磨灭其实力强劲的本质。”
这一波,大明稳赢!
问题在于,花了这么多银子,给了这么多装备,最后大明究竟是大获全胜,还是小胜,或者是惨胜。
说得再明白点:
花了这么多资源,最后要是还没办法得到一场大获全胜,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好在,宣府总兵官杨洪,必然不会令人失望。
作为和英国公张辅并驾齐驱的顶尖武将,至少在打仗这方面,杨洪还从未让人失望过!
从先前他第一个率军支援京城,就能看出其实力雄厚,能力超群。
只要给够物资,杨洪必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只是……
这物资是不是给的有点太多了?
奉天殿内,随着成敬朗读皇帝旨意,底下的文武百官,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
“这又是给钱又是给粮,又是给盔甲和火器,还配了大炮和战马。”
“宣府边军的实力,必将迎来极大的膨胀。”
“这难道不会养虎为患吗?”
“杨洪会不会趁机抬价,从此掌控朝廷的经济命脉,不断索要各种物资?”
“甚至于,杨洪会不会与瓦剌内外勾结,狼狈为奸,借此来养寇自重?”
类似的事情,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
回望过去,一些原本强盛的王朝,就是因为边军不断勒索、疯狂吸血,最终从巅峰迅速坠落,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这些都是一次次血的教训,是摆在眼前的前车之鉴。
文武百官,又怎能不心生忌惮?
朱钰没等他们开口,成敬刚宣读完,便说道:“此事,朕已决断。”
“无需再议,诸位爱卿,与其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不如多想想如何克敌制胜。”
看待同一件事,人与人之间,往往大相径庭。
在大臣们看来,皇帝如此慷慨,容易养虎为患;但在朱钰眼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杨洪的为人。朱钰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并与于谦多次交谈,都认为此人值得信赖,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宣府不会成为朝廷的隐患。
朱钰觉得,杨洪是值得信任的。
第二,所谓养虎为患,也是要看皇帝是谁。
一个强势的皇帝,就算养出一条大老虎又如何?
京营二十万大军,日夜操练不息,各种新型军械,也在源源不断地生产。
随着时间推移,皇帝手中的武力将飞速增长。
就算边军强大起来,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哪怕他们集体反叛,朱钰也有把握用绝对的力量将其镇压!
有了这个前提,朱钰心中自然有了底气,自然不怕什么“养虎为患”!
对宣府的安排,在皇帝坚定意志的推动下,最终敲定下来了。
军饷、粮草、装备、兵力,均由朝廷提供,全部按超额标准发放,确保战争结束后仍能剩下大量物资。
至于其他方面的支援,却一点都没有了。
大同,只能靠自己,会把所有精力放在自身防务上。除非情况万分紧急,否则绝不会出兵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