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京营士兵,实在太过年轻,远征过去不过是去送菜,同样不会提供任何支援。
能不能守住,能不能赢得一场漂亮的胜利,全看杨洪的个人能力。
朝廷已经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基础,同时皇帝本人亲自放权,给了他足够广阔的舞台,让他能够自由发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杨洪还做不好,那朝廷也无能为力,只能让京营去支援大同,放弃一部分山外九州,咬着牙把这亏吃下去。
好在,情况发展到这种恶劣程度的可能性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杨洪一向表现稳定,只要不被别人掣肘,按理说这次战争肯定能稳扎稳打地拿下。
早朝至此,基本上也就结束了。
在结束之前,于谦站了出来,又提出了一条策略。
“暴元崩溃之后,树倒猢狲散,余孽四散逃亡,逃到草原上的,总共有三支。”
“一支是元朝后裔,一支是兀良哈,还有一支是瓦剌。”
“其中,瓦剌世代为我大明的养马奴,与我大明关系最差,对汉文化极为排斥,也是上一次草原蛮夷大规模南下的主要推动者。”
“国师也先,是这一股势力的首领,他和他的家族,从上到下统治整个瓦剌,已有百年之久,根深蒂固。”
“可以说,草原蛮夷大规模南下的最大推手,就是这个人!”
于谦咳嗽了两声,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此人野心勃勃,一直企图恢复暴元,是我大明的死敌。”
“相比之下,元裔和兀良哈差距甚远。”
元裔长期居住在高原平原,与大明的关系若即若离,统治阶级也就是贵族,长期受到汉学影响,以此为荣。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脱脱不花最有出息的那个儿子——脱古。
此人母亲是汉人,自小便受汉学熏陶,恐怕比大多数明人还要更热爱大明。
从小时候起,他就一直想要投靠大明。最近,脱脱不花希望与大明合作,以重掌权力。
脱古顺势而为,答应留在大明,以外国使者的身份做人质,帮助父亲与大明达成合作。
近来在大明生活得颇为惬意,乐不思蜀。
他穿着明人的服饰,发型也改成了明人的样式。若只看外表,甚至比一般的明人还要像明人。
他算是元裔贵族的一个典型缩影,像他这样的元裔贵族,并不罕见,而且个个地位都不低。
要知道,即便是在大明,读书识字也是一件花费颇大的事,普通百姓中十个里也不一定有一个识字。
元裔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广人稀,贫困潦倒,读书对他们而言更是奢侈之事。
能有资格读书识字、崇尚汉学的人,哪怕在贵族中,也是极为出色的人物!
有了这些人,元裔与大明之间的关系自然暧昧不清。
与瓦剌的死敌之势相比,他们更像是可以争取的合作对象。
在需要的时候,扶持他们进行代理人战争,牵制瓦剌,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兀良哈在这方面则更为极端。
他们本来就是汉人的忠犬,因为各种原因,长期居住在草原上。
距离大明很近,常年受到大明的影响,对大明忠心耿耿……
从上到下,从首领到贵族,比起草原的蛮夷,更像明人。
只要给够好处,他们肯定不会拒绝大明的命令。
“臣的意思是,我大明富庶,不缺钱粮,与其把它们囤积在仓库里生霉,不如拿出一些来,扶持兀良哈,援助脱脱不花。”
“这样一来,草原上三足鼎立,彼此牵制,哪里还可能形成联盟,再次威胁我大明的疆土?”
这是一招阳谋。
即使三方势力中的聪明人,也能看出大明的意图,只要大明真的这么做了,他们出于各自的野心和利益需求,势必会相互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