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还是最近一个月的事。
当然,军装是按成本价算的,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更何况,皇上手里可不止一个这样的产业。
这个冬天,圣人从别人手里买来木炭,再把它做成蜂窝煤,和炭炉坊一起做买卖,生意越做越大。
看看西城的热闹景象就知道了。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京城的商业会越来越红火,朕手里的铺子和作坊,也会被收税。”
话刚说完,满朝文武都吓了一跳。
但这也合情合理。
说白了,这些产业的作用之一,就是把钱收进来,然后再花出去,中间产生的就是价值。
“是臣见识太浅了。”
于谦站起身,弯下腰,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朱祁钰摆了摆手,笑着说:“这不怪于卿,军和商本来就不该混在一起。你只需要明白,以后招募士兵要钱,制造兵器火器要钱,吃穿用度也都得花钱。现在大明的赋税已经撑不起以后的军费了,如果不提前安排好,于卿能想象以后士兵没有军饷的场面吗?”
听了这话,所有人都神情严肃起来。
募兵制度之所以建立,是因为军屯卫已经不行了,但之前朝廷只想到要募兵,却没考虑过军需的问题。
就像后世的议会一样,大家只看眼前利益,很少去想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的事。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有人低头不语,有人闭目沉思,开始盘算如果养一百万大军,需要多少钱。
过了很久,王直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陛下英明,看得这么远,老臣佩服。”
他跪下叩头,表示敬服。
内阁的人掌握的信息并不片面,反而他们经常互相讨论,比住在宫里的皇帝还要清楚大明的实际情况。
把朝堂上消失的人和地方联系起来,引入募兵制度,等到朝廷入不敷出的时候,只要有一点天灾或人祸,天下恐怕又要乱起来。
“其实各位应该比朕更清楚才是。祖宗的军屯制度虽然不错,但现在已经坏了,后人只是感叹,却不吸取教训,结果又让后人来哀叹。”
朱祁钰抬起头说:“当初朕说过,如果有万世不变的法子,那只能是不断改革、推陈出新。这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朕也不瞒各位,这新政才刚刚开始,像西城,朕给得多,但收获也大。不过,商归商,政归政。”
叹了口气,朱祁钰装出一副忧愁的样子,继续说道:“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可能会带来混乱,但收税是必须的。不然就算朕打退了漠北的敌人,外族的骑兵或者火炮,迟早还会入侵中原。”
这句话,不同部门的官员听来,理解也不一样。
吏部的王直知道,如果官吏不积极改革,就会被新的朝堂取代;礼部看到了前车之鉴;工部现在问题已经显露出来。
说到兵部,火器的好处大家早就看在眼里,所以于谦一点也不担心,如果外族也掌握了火器和大炮,中原同样会陷入危机。
就连刑部也明白,以前的旧规矩已经跟不上现在的局面了。
户部就更不用说了,赶紧想招儿弄钱!非得弄到钱不可!
发展经济总伴随着 ,这是人性的问题,与其他无关。
法律制度只是提高了犯罪的代价,起到的是警告的作用。
就算是太祖那样的严刑峻法,目的也是为了吓退 ,但在实际情况下,该贪的人还是会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