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王振案牵连出来的商人,大多是晋商,但席铭还能当上帮头,说明他手段不一般。
军需物资的运输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盐业也要尽量变成生活必需品,否则按商人的本性,早晚会有资敌的事情发生。
席铭低着头,额头已经冒汗了。因为陈循刚才说的那些话,再加上之前提到的私下交易,其实就是在暗示这位晋商的头儿。
作为帮派的头目,怎么会不清楚晋商中很多人借着给边关送物资的机会做走私,甚至直接把兵器卖到外族手里。
在京城,百姓觉得皇上仁慈,其实是因为他们没看到外面的血腥场面。单靠仁慈,怎么可能镇得住各地?就连那些贵族都不敢轻易 。
合理地管理这些商人,是朝廷保护商路的关键。商会不过是个随时可以拿出来顶罪的替身,一旦出事,就拿他们开刀。
陈循当然明白这些门道,不然他也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朱祁钰看得更远一些。大明朝不是后来的那个国家,作为朝廷官员,自然有面对天下各国的底气。
有了商会这个桥梁,帮助他们把生意做得更大,鼓励他们去国外赚钱,再把钱带回来,这就是所谓的跨国公司,但中间还需要一些调整。
“你是席铭,蒲州平阳人。”
陈循说出了席铭的名字。
听到这话,席铭立刻慌张地站了起来,低头说:“正是。”
“听说你们晋商搞出了东伙制,详细说说。”
开会前大家都得做好准备,陈循汇报完后,皇上提出了股东制的概念,经过仔细查证,陈循才找到这个制度的来源。
虽然整体来说,东伙制是个新东西,但晋商的扩张正是因为这个制度,这让陈循不得不重视起来。
“回大人,这东伙制是东家出钱,伙友出力,主要是为了不用亲戚,而用同乡……”
席铭不知道陈循是怎么知道的,但他知道了解东伙制的人都是晋商的大人物,从这点来看,他感觉朝廷一直在盯着他们晋商,不由得更加紧张。
在席铭的解释下,所谓东家,就像几家店铺的老板,而伙友就是管店的大掌柜。
把店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这样一来,东家不一定要是自己人,当地的本地商人就是很好的人选。
陈循越听越惊讶,这样的做法,难怪晋商能发展得这么好,而且关系网也特别复杂。
如果让太祖知道了,说不定会先砍一刀再说。
“不错,都说商人狡猾,你们倒是挺有脑子。”
等席铭说完后,陈循点点头,不知道是在夸还是在贬。
“户部会设立一个部门,专门和各位打交道,如果有必要,就用东伙制合作,不过,不再叫东伙,改叫股东,按持股比例……”
陈循摆了摆手,让席铭坐下,然后简单介绍了东伙制的升级版——股东制。
当然,朝廷要入股的行业也不是随便挑的。
相比起来,酒类、服装、轻工业这些行业,朝廷可以让他们分一杯羹,但像粮食、盐这类关系百姓生计的行业,必须由朝廷牢牢掌控。
至于到底是完全由朝廷来管,还是允许民间投资,到时候再在朝堂上讨论。
总之,现在成立的商会,就是和朝廷一起行动,共同分享大明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