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三章广泛招生

“那,于爱卿这边需要什么?”

朱祁钰没直接回答,而是看着于谦。

蛋糕虽然做大了,但怎么分,还得看这些人。

至于朱祁钰自己那三成的利润?

学校、东厂和锦衣卫都不发工资?西山厂、王恭厂、医学院也不发工资?

还有各种资源补贴,都需要钱。

朱祁钰之所以不让这些人跟朝廷挂钩,就是怕出现这种情况——分蛋糕的时候,大家争先恐后,到最后真正该奖励的人反而什么也得不到。

于谦听完陈循和王直的争论,停顿了一下,淡淡地说:“陛下,募兵制已经准备好了,按一百万大军来算,每人每月三两银子,就是三百多万两,再加上马匹、武器、衣服等,只会更多。”

话音刚落,王直都愣住了。

商税一个月四百万两,于谦张口就是三百万两,直接切掉了四分之三。

不过让王直出了一身冷汗的是,宣德年间拍脑袋想出来的募兵制竟然有这么大的隐患,如果没有商税,这么大的财政缺口会造成什么后果?

这一刻,王直甚至有点不想给下面的教职工加薪了。

圣人一直以来的态度,都是优先照顾军队。

募兵制的账目,朱祁钰早就和于谦算过,所以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能只靠农业税。

“陛下,这还是各地没有问题的基本要求,一旦出问题,漏洞会越来越大,臣的要求不多,只要商税的一半。”

于谦说完,依旧神情自若,等着陈循发火。

没想到陈循脸色一会儿阴一会儿晴,最后只叹了口气。

没有强军,光有钱也没用,陈循心里明白这个道理。

“于爱卿说得对,但也不能一刀切。”

朱祁钰点头应道。

如果固定一个固定的军费比例,那就容易造成官员懒政和 。

不同时期,重点不一样。

武器越先进,国家需要的军队反而越精简。

“于爱卿,你觉得大明非要维持一百万大军吗?”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都愣了一下,但于谦很平静地回答:“如果全是火器,只要能守住边疆,军队不需要那么多。”

两人说的都是未来的事,只要科技领先,拥有足够强大的武器,军队在人口中的比例自然会越来越低。

“嗯,所以军费不能固定不变。朕不是说要减少军费,相反,军费可能每年都在增加,但必须长远考虑。”

朱祁钰停了一下,接着说:“关于军费的事情,应该单独拿出来仔细商量。大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军队,士兵需要什么,都要提前做好预算,不能随便估算就定下来。支出要清楚,时间要明确,预算也要留有余地。”

优军不是放纵士兵,朱祁钰讲了一大堆,最后还是定下了一个大致的流程。

也就是说,以后兵部要负责统筹军费,拿出一个比较保守的预算,如果超支了,就要在朝会上说明原因。

(https://www.mbaoga.cc/47457_47457475/46791970.html)

www.mbaoga.cc。m.mbaoga.cc